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 部门简介 | 通知公告 | 机关党建 | 支部风采 | 作风建设 | 学习园地 | 文件资料 
现在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文件资料>>正文
 
关于印发《黑龙江大学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15-06-01 09:21 肖博宇    (点击: )

       

中共黑龙江大学委员会文件    

  

   

党 发〔2015〕10号  

  

——————————————————  

  

   

关于印发《黑龙江大学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全校各单位(部门):  

  

现将《黑龙江大学2015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委员会  

                         2015年3月31日  

  

 

  

江大2015年工作要点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致力于稳规模、提质量、调结构、惠民生,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  

  

工作重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系统谋划“十三五”期间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配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学科,提高学术水平,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国家需求、龙江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育并举上层次,引领教师修师德,分类施策强师能;努力实现学校治理方式改革创新,推进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改善民生福祉,提高服务师生水平,激发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  

  

一、加强统筹规划,深化综合改革  

  

1.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综合改革的统筹协调与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综合改革方案(2015-2017年)以及立德树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强化对俄办学特色等分项方案,稳步推进年度综合改革。  

  

2.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完成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续工作,做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与其他年级培养方案的对接工作,推进“三型一特”培养目标的落实。加强两级教学督导、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估,开展以第三轮评管为重点的常规评估和以课程建设评估为重点的专项评估。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施“卓越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与行业产业合作办学等为载体,协同育人,完善“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适应我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推进本科专业辅修制改革。继续改进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继续推动公共课考试改革,启动过程化考试改革试点。  

  

4.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提高生源质量。出台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制度。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考核,落实注册制和动态调整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全面启动迎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开展学位点自评,建立健全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  

  

5.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部分学科专业,解决布局过散和拆分过细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学科分类分层建设,编制总体、分类和逐一发展规划,建立配套措施,为申报一流学科打好基础。全面推进各学科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各级重点学科,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科协同创新和整体实力提升。  

  

6.强化科研基础地位。科研工作以学科为依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果转化水平为核心,以支撑教学和服务国家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发挥团队作用和培养各层次带头人特别是青年骨干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为导向,提高项目层次、研究质量和科研经费总量,提高科研领域成果的有机化程度,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服务龙江发展和沿边开放。  

  

7.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促进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有机结合,支持横向课题研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资本化,增加成果转化收入占科研经费的比重,鼓励科技人员持股。  

  

8.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完成分类分级后续工作,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薪酬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流转退出机制,严格编制管理。  

  

9.推进简政放权。理顺机关部门职能,减少职责交叉,推进大部制改革。继续减少学校审批事项,强化服务,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10.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认真梳理和科学构建学校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和合同签订等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系统分析、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种经济活动风险,推进财务和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11.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做好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工作,探索资源整合利用和共用共享,减少重复和无效配置,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公共用房有偿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综合管理的前期基础工作。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规范校办企业管理,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12.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建立甲乙方管理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做好裁减冗员和模拟企业化运营工作。开展临时用工的劳务派遣和服务外包工作。稳步推进老家属区物业管理。  

  

13.建立健全督办催办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落实的动态跟踪,通过督办检查倒逼工作落实。  

  

二、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一)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14.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长效机制。教育教师不越师德红线,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培育和选树师德楷模,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对违反师德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问责。  

  

15.构建引育并举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落实学科青年骨干百人计划,有效培育学科带头人梯队和创新团队,修订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稳定现有人才。继续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访学和国内进修,拓宽教师学术视野,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新师、青师、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及外语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二)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16.加强课程建设。加大精品课建设力度,建设一批体现学校特点的高水平“慕课”课程,增加“优课联盟”上线数量。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17.加强教学组织管理。落实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师管理基本规范和校领导听课、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新教师助课和进修、学院和教研室听评课、两级教学督导等基本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修订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规定,发挥系、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的积极作用。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能力水平。  

  

18.改进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导向,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严格教育环节,产出高水平理论成果,建设协同教学团队,考核教育教学质量,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提升学术影响力    

  

19.科学把握加强内涵建设与积极争取外部资源的关系,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抢抓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发展机遇有所作为,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继续提升研究实力,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20.把“巩固文科优势,大力发展理工科,全面振兴外语学科”发展战略、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省部共建方案落到实处,明确目标定位、优先次序、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规划。加强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推进校级重点实验室跟踪管理。做好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验收和申报工作。在已进入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共建大学序列的基础上,努力取得军工保密资质,为开展项目共建创造条件。落实哈尔滨食品产业研究院建设任务。  

  

21.加强三级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做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动中心实体化、常规化运行,全力冲击国家级中心。推进省级中心(培育)和校级中心建设,优先扶持2014年其它申报省级的中心,争取再获批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2.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科研的咨政作用,推进科研机构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向转型。  

  

23.做实大学科技园,发挥其在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24.强化对俄办学特色。面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交流合作,搭建多种对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完善俄语+方向的“三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构建专业+俄语的本硕博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适当扩大专业范围和培养规模;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强化俄语教育,鼓励订单培养模式,鼓励学生攻读本专业+俄语双学位。  

  

25.加快国际化进程。建立高分、高费和自费留学的新机制,继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外友好院校间的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实质性合作。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支持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办好孔子学院。推进中法学院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对外交流合作的外向型人才。  

  

26.加速推进依法治校。加大法制宣传和校规校纪教育的力度,健全法律顾问制和诉讼代理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开展好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各项工作。  

  

27.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完善校园基础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立网络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支撑平台,完成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信息化试点任务,推进校园无线网建设。  

  

(五)编制完成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8.按照内涵发展基调,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原则,编制完成“十三五”规划。规划编制以综合改革为主线,以高水平学科、高水平科研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培养,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发展;以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依法办学治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支撑学校的现代化定位,继续走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规划编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机遇,有所作为,完成包括“一总三分”以及各战线、各教学科研单位、各学科、各职能部门的发展规划编制,形成上下贯通、彼此衔接、成龙配套的规划体系。  

  

三、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保障服务水平  

  

29.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条件。推进实验实训大楼建设,加快解决部分学生宿舍和教学实验场所屋面漏雨、采暖期室温过低问题,分期更换老旧钢窗。  

  

30.加强家属区环境、安全、秩序管理,健全物业管理机制,推进水电费收缴社会化。  

  

31.完成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及配套的“五制一化”制度建设,建立多种供需互动机制,健全配套政策和措施,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32.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供需衔接,提供信息、推介、供需见面、实习等多种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实现招生与就业挂钩。  

  

33.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大安全体系,推进消防专项资金整改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34.建设好“职工之家”,开展校医院达标建设,落实省委健康龙江行动方案。  

  

四、全面从严治党, 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筑牢思想抓党建,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    

  

35.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报告会、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开展专题研究,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上来。  

  

36.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立项研究,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加以规范和引领、培养和教育,帮助青年教师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做好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严格执行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和规定,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建立健全学术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做好原版引进教材的检查甄别和调整工作,监管境外资助的学术活动。加强思想阵地管理,推进网站群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做好舆情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热点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37.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习宣传贯彻中办〔2014〕55号文件精神,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各级干部执行文件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拟定班子成员报告执行情况的规范,开展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二)立德树人抓党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8.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大德育育人体系,扎实开展“三育人”工作。  

  

39.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校史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抗大传统、黑大精神,传承红色大学的精神基因。利用重要仪式和节庆日等环节开展常规化思想教育。继续开展“三爱、三节”、学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形势政策教育。建设国学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黑大特色的文化校园。加强思想引领和行为疏导,建立榜样库,传播正能量。扎实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打造和谐校园、关爱校园和生态校园。  

  

(三)固本强基抓党建,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基础党建工作    

  

40.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班子思想建设,落实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领导带头。加强班子组织建设,开展处级班子调整、正常换届及连任测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好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加强班子成员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锻炼和培养。  

  

41.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确立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任用和管理监督导向。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落实选人用人责任制,防止“带病上岗”。调整消化处级干部,理顺科级干部设置。完成领导干部人事档案等专项清理工作,整治干部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建立干部日常监督联席机制,加大定向约谈、举报核查、组织处理和追责问责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及结果运用。开展理想信念、从严治党新要求、高教改革发展新部署、学校科学管理的学习培训和“五慎”(慎独、慎权、慎微、慎情、慎友)教育。  

  

42.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试行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抓好二级党组织书记党建专项述职工作。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选建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基地。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专题培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43.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研究和长远规划,完善人才政策,造就引才、育才、用才优良环境。  

  

(四)围绕改革发展抓党建,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44.引领和保障综合改革。把推进综合改革作为校、院(部、处)两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摆在首位,围绕综合改革把握方向、谋划措施、凝聚共识、协调关系、破解难题,建立健全推进改革责任制,为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45.完成学校章程修订和核准工作。  

  

46.突出学术管理地位。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平台建设,修订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程,切实发挥各级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47.加强民主管理。坚持党代会常任制,召开第十次党代会2015年度会议。召开五届四次教代会,开好二级教代会,做好优秀提案的评选奖励。深化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加强统战、工会、离退休工作,支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  

  

(五)严明纪律抓党建,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    

  

48.严明纪律和规矩。强化纪律规矩教育,约束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章、规范言行,自觉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规则、组织要求、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干部问责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等规定。加强执纪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严肃查处违反纪律行为,维护党规党纪严肃性。  

  

49.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召开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两个责任”实施细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制定整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编订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加强重点领域的集中整治和监督管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查。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廉政理论研究、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坚决查处腐败行为,强化震慑和警示作用。  

  

50.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长期整改任务和2014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的兑现落实,深入推进专项整治任务落实,防止“四风”问题回潮反弹,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行风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六)维护稳定抓党建,改善学校改革发展环境    

  

51.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切实维护校园稳定。认真分析稳定形势,全面排查不稳定因素和各类隐患,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防范敌对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来信来访,切实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工作,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汲取自考事件教训、加强各级各类招生、考试、办班和合作办学行为的依法规范管理。  

  

 

  

 

  

 

  

上一条:黑龙江大学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方案
下一条:《黑龙江大学处级以上干部外出请销假备案制度》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15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机关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府路74号  邮政编码:150500
联系电话:0451-86609974
技术支持:黑龙江大学信息与网络建设管理中心